1988年10月,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這條只有2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
“十五”期間中國共建成高速公路2.47萬公里,是“八五”和“九五”建成高速公路總和的1.5倍。
2004年12月17日,《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出臺,標志著中國高速公路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規劃》確定的國家高速公路網采用放射線與縱橫網絡相結合的布局形態,構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包括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簡稱為“7918網”。
到2005年底,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1萬公里,繼續穩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2006年末,中國高速公路里程達4.5萬公里,2007年底達5.36萬公里,創造了世界高速公路發展的奇跡。
要想富,先修路。話糙理不糙,富了再修路,成為國人樸素的愿望并一直堅持了多年,我國的交通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高速公路采用全封閉、全立交,路段兩側均設置禁入柵,交叉口全立交,避免橫向穿越,使車速的提高和安全有了保證。除道路本身的設施質量較好外,還沒有許多附屬設施,如安全設施(防撞護欄、反光標志等)、監控設施、緊急電話和服務區等。這些高質量的設施使車輛快速、安全、舒適地行駛有了充分保障,也使公路所適應的運輸距離變得越來越長,致使車輛駕駛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放松,行駛速度過快,遇到緊急情況又不能很好的處理,容易引起交通安全事故,也成為交管部門管理的重中之重。
經常跑高速的小車駕駛人總會面對同一個問題:前方幾輛大貨車以龜速齊頭并進,后車狂閃大燈猛按喇叭,超車仍是有心無力。除了影響通行效率,客貨車混雜、大貨車長期占道,必然導致行車秩序混亂,極易引發事故。從高速公路事故分析情況看,小車與貨車的碰撞幾率最高,是事故的主要形態。
出于這樣的背景,交管部門決定開展高速公路客貨車輛分道行駛管理工作。在浙江,省公安廳高速交警總隊列出了首批17個率先實行分道行駛管理的點位,點位覆蓋了G15(原甬臺溫高速公路)、G60(原杭金衢高速公路)、G25(原杭寧高速公路及金麗溫高速公路麗溫段)、G1513(原金麗溫高速公路金麗段)、G15W(原上三高速公路)等五條高速公路。
據省公安廳高速交警總隊總隊長汪永和介紹,G60(原杭金衢高速公路)上的新嶺隧道是省內實行客貨分道行駛管理較早的試點,車道分道線上都安裝了彈性立柱,以阻止違法變更車道的行為。在實行客貨分道行駛管理前,新嶺隧道北洞(通往杭州方向)每小時最多通行1500輛次,在實行管理后,北洞每小時可通過2000輛次,通行效率提高了30%左右。隨著管理工作在一些高速各段車道變化連接處鋪開實施,會進一步地提高通行效率,“從我們目前的數據來判斷,通行效率將提高15%以上。”
分道行駛后,客貨車輛如何才能做到各行其道?汪永和介紹,屆時,在客貨分道行駛路段起點前1公里左右,交管部門會提前設置“貨車靠右行駛”標志,前500米左右再設置一次預告標志,起點設置“貨車禁入”和輔助時間標志,在終點處還會設置“客貨分離解除”標志。駕駛人只需要按照標志設置各行其道即可。
在江蘇,高速公路已成為最繁忙、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它承擔著全省60%以上的客、貨運量。但是,近年來,江蘇境內高速公路事故發生率卻比較低,這主要得益于高速公路管理中的高科技—采用“網上巡邏模式”、快速反應和聯動協作清障救援機制等信息化手段。時間回放到2010年6月15日滬寧高速公路大隊接處警在網上巡邏中發現,無錫東下道口有一輛小車正緩緩向后倒車,情況十分危險。民警立即通知管理處在后方的情報信息板上發布信息,提醒后方車輛注意避讓。巡邏車也很快到達現場并及時糾正了當事人在高速公路上倒車的錯誤行為,避免了一場事故的發生。
“網上巡邏”是近年來我國在高速公路管理上推出并逐步推廣的一項高速公路勤務工作機制。即依托視頻監控系統對高速公路路面通行情況進行實時巡查,發現異常情況,運用GPS指揮調度處置。江蘇交巡警在積極探索推行高速公路“網上巡邏模式”中,建成了查糾違法錄像、車輛超速拍照、盜搶車輛查詢、堵截車輛布控、衛星定位查勤、遠程調度指揮“六大體系”于一體的高速公路交通指揮調度中心,初步實現網上巡邏、全程監控、遙控指揮等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
高速公路發生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后,必須快速及時清障救援、恢復交通,避免發生二次事故。對此,江蘇交巡警在全國建立健全快速反應、聯動協作清障救援機制,對于單向3條及3條以上車道的高速公路或單向只有2條車道的高速公路,在發生事故時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盡最大可能地保證道路暢通。
超速行駛的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固然與部分駕駛人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淡薄,責任意識和公德意識低下等主觀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目前廣泛采用的單點測速技術對“控速”的作用有限,對機動車駕駛人缺乏有效震懾,不能很好實現降速的管理目的。如何尋求更加有效的監管手段,解決高速公路暴露出交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此達到治超速、降事故的工作目標,成為內蒙古鄂爾多斯交管支隊榮烏高速公路大隊工作思路的重點。
區間測速是一項先進的監控手段,利用了一個計算平均速度的簡單原理,只需要測算距離與通行時間就可以換算出是否超速。系統在道路上設置兩個固定斷面,也稱一個區間,當車牌通過A點時,車輛識別系統就會立即采集該車的通行信息,包括車輛牌號、通行時間、車輛特寫及全景圖片等,當該車通過B點時,走完這段定長的區間,車牌識別系統再次收集該車的通行信息。然后系統可以輕松計算出這輛車走完這一區間花多長時間。比如A點與B點距離是50公里,道路限速每小時100公里,按時速計算行駛時間應該在30分鐘以上,如果用不到20分鐘駛出這一區間,那就證明速度超過每小時100公里。
榮烏高速鄂爾多斯段區間測速利用監控范圍廣、測速精度高、“反監控”能力強特點,對通行的車輛進行科技打壓,從過去由“抓點”向“控線”的發展方向轉變。對超速的違法行為處罰時更具說服力,更容易接受,也更體現交管部門執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區間測速系統還利用拓展性強特點,有堵點和堵源時,通過區間測速進行準確定位;抓拍路肩行駛、違法上下客等違法行為;準確統計車流量,既可對超速、低速違法行為進行確定,又可為交通肇事逃逸案提供有力的線索。
據統計,在未開通區間測速前,平均每日查處超速違法行為約2000起,而開通以來,平均每日區間測速系統通過抓拍查處超速違法行為約1000起,隨著區間測速系統不斷完善,超速違法行為呈現出逐日遞減的現象。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問題是各種矛盾、多種問題交織在一起的綜合反映,需要發動社會力量共同解決。各地交管部門應該進一步爭取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出臺規范性文件,分解落實縣以上政府及職能部門在創建平安暢通高速中的職責,真正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由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社會行為,努力形成“政府領導、部門負責、群眾參與”的社會化管理格局。要建立交通安全提前介入機制,交管部門依法參與高速公路交通基礎設施規劃,依法對新開通高速公路的安全設施驗收。要加強與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和經營單位的聯動,落實交通安全主體責任,有效整合社會資源。要強化“大交通”意識,加強與屬地公安機關、消防、環保、急救、安監等部門協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切實加強應急管理,聯合處置高速公路上的突發事件,確保各類應急事件得到有效處置。要注意源頭安全管理,加強對運輸企業尤其是客運企業的安全監管,落實運輸企業的交通安全主體責任,督促客貨運輸企業加強駕駛人安全教育,有效預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生。